人民日报:家庭教育的关键,不是控制,而是唤醒

08.13 / 2025

家庭教育的关键,不是控制,而是唤醒。

一、焦虑的家长,封闭的孩子

近年来,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正发生微妙转变:越来越多父母不再执着于 "如何培养出优秀孩子",转而陷入 "孩子为何愈发叛逆难管" 的困惑。一位初中生母亲曾向我吐露心声:孩子幼时乖巧听话、成绩优异,可步入初中后,不仅变得寡言少语,对学业也丧失热情 —— 写作业敷衍了事,看书三分钟就沉溺手机,就连周末外出活动也提不起兴致。"我没强求他考第一,只盼他有点上进心,怎么就这么难?" 她满脸疲惫与无奈。

类似场景在众多家庭频频上演:

孩子成绩尚可,却仅满足于完成最低标准,全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;

对未来毫无规划,面对父母催促要么烦躁抵触,要么消极回避;

面对学习任务,总找借口拖延,稍遇困难便轻易放弃。

追根溯源,这些现象的核心症结在于孩子成长的 "被动化"—— 他们被家长的焦虑情绪裹挟着前行,却始终未能点燃内心真正的驱动力,导致学习沦为机械完成的任务,而非充满乐趣的自我成长过程。

二、被“控制感”束缚的家庭

孩子为何变得被动、拖延?核心原因在于,他们长期活在父母的控制下,丧失了成长的自主权。

心理学实验显示,自由探索积木的孩子,比按步骤拼搭的孩子,专注时间更长、创造力更强,对积木的兴趣也更持久。这说明自由能激发学习兴趣,而过度控制会扼杀探索欲。

现实中,许多父母包办孩子的人生选择:选学校、报兴趣班、筛选朋友;日常不断催促学习、限制娱乐。在这种环境下,孩子逐渐失去选择和思考能力,做事只为迎合父母,最终沦为生活的被动执行者,丧失内在动力。

三、如何让孩子真正“动”起来

家庭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孩子的内驱力,激发他们的兴趣、责任感与探索精神。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:

1.赋予选择权:用 “你想先学数学,还是先做英语?” 替代 “你今天必须学数学”,让孩子在自主决策中增强学习掌控感,主动投入学习。

2.转变评价思维:摒弃只看成绩的结果导向,以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。孩子考 85 分时,与其质问 “怎么才考 85”,不如肯定 “这次进步 5 分,哪些题目掌握得更好了?” 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长。

3.提供有效反馈:及时且具体的反馈能激发孩子动力。孩子画画时,比起笼统夸赞 “画得不错”,具体指出 “色彩搭配更协调,线条也更流畅”,能让孩子明确进步方向,更有信心持续提升。

4.营造自主空间:减少过度干涉,给予孩子学习自主权。允许孩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、布置书桌,按自身节奏探索,帮助他们进入高效专注的 “心流” 状态。

5.以兴趣引航:从孩子兴趣出发,将 “任务型学习” 转化为 “兴趣型学习”。如发现孩子喜欢足球,用《梅西传》开启阅读兴趣,进而激发其对历史等领域的探索欲,让学习自然发生。

四、孩子的动力,是被点燃的,不是被逼出来的

许多家长习惯唠叨,总因孩子表现不合心意,担心其不改正而反复提醒。但过度唠叨会让孩子觉得被低估,久而久之滋生逆反心理,故意与父母作对。相比之下,有条理地清晰交代事情,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。家长需时刻警醒,避免陷入唠叨的教育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