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离异,孩子成长之路如何守护
08.15 / 2025
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,夫妻和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但是夫妻关系是动态变化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有些夫妻矛盾不断,不再那么和谐,甚至最终可能走向离异的道路。不得不承认,夫妻离异、家庭结构破损,对于儿童的成长可能存在诸多负面影响。但只要离异父母在儿童的教育上全力以赴,尽可能地保持家庭教育功能的完善,那么即便家庭结构不再完整,也依然能够将对儿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。
接下来,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9岁孩子童童的故事,看看在父母离异后,究竟应该如何做,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孩子的伤害。
一、父母离异后,“爱搞破坏”的童童
9岁的童童上小学二年级,原本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快乐男孩,也是老师心目中遵规守纪的好孩子。可是,近半年来,童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做作业拖拖拉拉,还越来越不爱说话。特别是这一个月来,童童多次在大课间全体师生集会的时候,把教学楼所有卫生间的水龙头全部打开。老师第一次发现他的这一不良行为找他谈话时,童童就是不肯开口,虽然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,童童痛哭一场,并保证今后再也不“破坏公物”了,可没过几天,他又做了同样的事,老师只好打电话给童童爸爸。
童童爸爸告诉老师童童最近在家也“老使坏”:故意不关灯,摔东西,还把爸爸、奶奶的东西藏起来,家里人骂他、教育他都没用。爸爸表示没法管教童童了,让老师把已经和他离异的前妻(童童的妈妈)请到学校,让童童的妈妈管一管孩子。
老师把童童妈妈请到学校,孩子一见妈妈就扑到她怀里大哭:“妈妈,我想你,真的很想你。”经过妈妈的一番“说教”,童童保证今后不再“使坏”。可没想到的是,之后童童“使坏”的频率“有增无减”。与之前不同的是,童童每次犯错后,都会说“让我妈妈来学校找我。”童童妈妈也都是第一时间赶往学校,但无论老师和妈妈怎么进行“思想品德教育”,就是不见效。童童妈妈很无奈,不知如何是好。
二、父母离异后,童童为什么爱“搞破坏”?
原来,半年前,童童父母协议离婚,童童本想跟妈妈一起生活,但父亲同意离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“离婚后童童必须跟随父亲和奶奶一起生活”,为了早日离婚,母亲答应了父亲的这个条件,独自搬到当地外婆家居住。
父母离婚后,爸爸和奶奶不允许童童跟妈妈有任何来往、任何联系。有时候童童想妈妈想哭了,爸爸和奶奶就会骂童童,还经常在童童面前说妈妈的坏话。在父母离异后的半年时间,童童都没有见到过妈妈。一个月前,童童用爸爸的手机偷偷给妈妈打了一次电话,结果被奶奶骂了一顿。童童渐渐发现,现在好像只有不断“使坏”,爸爸和奶奶才会让老师找他妈妈来管教他,他才可以见到妈妈。
三、童童“搞破坏”等问题的根源在哪里?
1.所谓童童“破坏公物”“老使坏”“爱搞破坏”等“品行不端”只是童童的行为表象,童童想通过这种不良的行为表象引起大人的关注。
2.童童不良行为表象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需求是想见到妈妈,渴望拥有母爱。“使坏”不是他的目的,更不是他的秉性,而是他想获得母爱的一种方式。
3.造成童童这一不良行为的根源在于父母离婚后,爸爸和奶奶不仅经常在童童面前说妈妈的坏话,而且还不允许童童与妈妈有任何来往和联系,童童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完整的爱。
四、如何解决因父母离异产生的行为问题?
“心病”还要“心药”医,只有解决孩子的心理需求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谓的“品行”问题。在一个未成年孩子的心里,爸爸是天,妈妈是地,“天地合一”,既有天的保护,又有地的滋养,他才是安全的。父母离婚,对他来说可能是“天崩地裂”,无论选择哪一方,他都会担心失去另一方对他的爱。离婚后的父母可能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,但我们依然可以想办法给孩子完整的爱。
1.父母离婚后,家人要细心观察,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变化,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内在感受,深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需求。
2.父母离婚后不要把彼此的纠葛转嫁给孩子,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之间的矛盾是大人之间的事情,与孩子无关;离婚后孩子跟谁生活,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,夫妻双方都要尊重孩子的选择。
3.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、抱怨原配偶。单亲父母可以主动和孩子谈心,告诉孩子,父母在一起已经不再快乐,但父母的分开和他没有关系,通过耐心沟通,引导孩子逐步适应家中的变化。同时,父母要在孩子面前维护对方的良好形象,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,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始终不会改变,爸爸妈妈始终都是爱他的。
4.父母离婚后,不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,都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正常来往、经常联系;要鼓励孩子经常与不在身边的一方联系;父母双方争取以朋友的方式友好相处,尽量能定期和孩子一起吃饭、陪孩子玩。
总而言之,对孩子来说,父母离婚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,离婚后的父母对待彼此的态度以及如何对待彼此的母子关系、父子关系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。父母离婚后,在孩子面前树立对方的良好形象,让孩子跟对方保持和发展原有的、正常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,才能把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