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经历过:刚发朋友圈吐槽加班,妈妈立刻打电话质问‘为什么又熬夜’?累了一天,刚想玩会手机休息一下 ,就传来一句:“别总是玩手机。”
《中国家庭关系报告》显示,67%的亲子矛盾源于边界模糊。
在与家人相处的每个日子里,我们或多或少会经历边界感模糊,不是作为“边界”的闯入者就是被闯入者,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一场或大或小的家庭矛盾。
一个好的家庭关系,不是好到所有人都没有边界感,而是做到亲密有间。
有网友@阿茶吐槽:“25岁了,我妈还是直接推门进我房间。有次我换衣服,她拿着拖把就进来了,我说‘能不能敲门’,她反而生气:‘你都是我生的,有什么不能看?’”
阿茶买了门锁,妈妈发现后大哭:“你防着亲妈?是不是学坏了!”
这样典型的“情感绑架”并不少见,有些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切,以爱为名,毫无边界感,恨不得管控孩子的一切,哪怕孩子已经成年多时,却不管孩子大了是否愿意接受。
《小欢喜》乔英子跳海片段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印象,英子当时崩溃大喊:“我就是想要逃离你!”作为妈妈的宋倩反问:“妈妈哪儿对不起你了?”
正如有人说:“以爱之名的控制,是最温柔的暴力。”
前不久,九岁围棋少年因受父亲家暴后跳楼轻生,这个新闻一出如同一块重石砸在每个做父母的心上。
有句话说:“再亲密的关系,也需要留出呼吸的空间。”
没有边界感,就算亲生的孩子也无法容忍,过度的控制和责打,只会让孩子难以呼吸。
除却亲子关系,婆媳关系也是家庭矛盾的重灾区。
新手妈妈小林发帖:“孩子8个月,我想尝试‘自主进食’,婆婆坚决反对:‘你们年轻人懂什么?必须喂!’每次吃饭都抢走勺子。老公只会和稀泥:‘妈也是好心’……现在我一看到婆婆端碗就胃疼。”
结果夫妻因育儿分歧频繁争吵,婆婆反而委屈:“我白天带娃晚上做饭,出力不讨好!”
这样的婆媳问题可以说在每个带娃家庭里都十分常见,边界不明或边界感的缺失,使得一个家庭矛盾难免。
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:“中国家庭中,太多浆糊逻辑——我的事是你的事,你的事也是我的事。”
分清边界,各司其职,在家庭里也十分有必要。
02 健康的家庭,是“亲密”和“独立”的平衡
一个健康的家庭,离不开“亲密”与“独立”的平衡。
傅首尔在《奇葩说》说:“我儿子门上贴了张纸,写‘请敲门谢谢’。
我敲门后他会说‘请进’,有次我忘了,他严肃提醒:‘妈妈,你刚才没有说请。’”
微博热评:“孩子比大人更懂尊重”“从小培养边界感,长大少些心理问题”。
亲子关系中,有边界感的教育,让双方都感到被尊重,不仅能减少许多家庭问题,更利于孩子的成长。
东京一对母女选择“分居相邻”——母亲住201室,女儿住202室,共用走廊。
女儿说:“每天能送一碗热汤过去,但不会突然出现在她家沙发上。”
可以说,这对母女的做法,是物理距离与情感联结的完美示范。
评论区常有人感慨:“中国父母会说‘买两套房多浪费,必须住一起’”。
抛开文化的差异不谈,虽说东京这对母女的做法很少见,但不可否认的是,边界感清晰,对双方来说,相处更加轻松自在。
有话说:“最好的爱,是手放开一点,心贴得更近。”
很多时候,作为孩子,我们自己会发现,对于自己的父母,有时打着“为他们好”的名义给他们提意见,备置物品,甚至试图调整他们的生活方式等,往往只会徒添烦恼,而放手给父母更多自主的选择,他们会更开心轻松。
有人说:“边界感不是冷漠,而是对彼此人格的尊重。”
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尊重,既如此,何不在“亲密”与“独立”之间画条平衡线?
03 建立家庭边界感的3个具体方法
知道了边界感的重要性,那么怎样去建立家庭边界感?
三个小方法不妨试一试:
方法1:物理边界——从“门”开始
实操建议:
给孩子房门装“弹性锁”(里外都能开,但需要转动把手,提醒“进入前停顿”)。
夫妻约定“书桌是私人领地”,不乱翻对方文件。像网友@大熊和妻子用‘奥特曼贴纸’划分办公区,贴纸内不打扰。
方法2:语言沟通——替换“暴力句式”
可建立一个话术对比表:
将越界说法换成边界感表达 ,比如“你就不该辞职!”换成“我担心你压力大,需要聊聊吗?”
再者,如“小孩必须穿秋裤!”换为“我建议穿秋裤,你自己决定。”
某心理学博主分享:“我妈以前总说‘你瘦得难看’,后来改成‘妈妈希望你健康’,我反而愿意听。”
方法3:课题分离——用“家务分工表”可视化
在常见的育儿问题上,可按以下方式制作分工表:
宝宝事务决策人:妈妈(喂养方式)、爸爸(疫苗安排)、奶奶(衣物清洗)
豆瓣小组“边界感练习”中,网友用表格后留言:“婆婆终于不再指责我‘奶粉冲太稀’了,因为她知道这是‘我的课题’。”
以上方法不一定事事适用,但只要把握住家庭成员爱的核心,良好地沟通,相信建立家庭边界感并非难事。
周国平说:“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,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。”
如果可以,从今天起,把‘边界感’当作给家人的礼物——因为真正的爱,是尊重对方的‘自我’。
愿每个家庭,都能在爱与尊重下越过越好!